【進出醫院的心酸】
每次陪同個案入醫院的過程,我都十分爭扎矛盾。
內心有十萬個爭戰,不斷分析各個做法的利弊。
外在也有不同聲音給予自己壓力,
告訴我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
每次我都會想,吃藥,看醫生就解決得了問題嗎?
把他帶進醫院就是對他身邊人最大的保護嗎?
那,又有誰去理解聆聽個案的需要和心聲。
他也會有出醫院的一天,出了醫院,然後呢?
.
他出現了被害妄想的想法,
坐在學校地上大吵大罵大叫,
認為學校有人要害他和女兒,
其實這通通都反映了他如何看自己,看世界。
.
*他需要的是有人願意擁抱她的生命,
向她展示她是何等的寶貴,
明白她感到不被世界接納,被人看不起的悲傷和羞愧感。
*他需要的是有人明白他的不安和恐懼,
而非告訴她,她所思所想是錯的,是自己在鑽牛角尖。
*他需要的是發現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可以給予子女愛和溫暖的好媽媽,
而不是告訴她,她如何的無能,無法照顧孩子,然後把他們隔離分開。
*然後,把這份對生命的不安一代一代去傳下去。
.
若果把這個想法當成病徵般看待,用病理角度去處理,就更難找到發病源頭。
但在時間和資源都短缺的情況下,醫療模式仍是成了主流的解決方法。
這都是令人很心酸很心痛的事。
*就在這個時候看到這篇文章,真是一個及時的安慰和提醒。
*堅定自己的立場和堅守自己的角色。
//醫生着眼病人有什麼徵狀、是否有尋死意欲,沒有以人為本。他無奈地說:「好少會透徹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只是把一個『人』當一個『症』去睇。他們覺得病徵好負面,要盡快去除,我明白病人都好想,但其實全部病徵都有象徵意義,是讓人了解他們的珍貴資料,好像查案的線索。」
幻聽可能源於長期的謾罵;精神分裂或是為免進一步受傷和失望,而創造的另一世界。用藥壓下病徵,並非「一天都光晒」,只會更難找到發病源頭。「可能是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事,你不知已成傷害,但它一直影響你。」治療良方,不是冷冰冰的藥丸,而是有溫度的陪伴。
「我們用的字眼是復元,即恢復元氣。患者可找回自身價值、人生方向、建立人際關係。這個過程並不限於精神病人,所有人都應追求。」一位復元的人,不是受助者,更不是弱者,是有經驗的精神健康專家。
「土炮、落地、免費,當然是找社工。走入就近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或十八區都有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找當值社工就可。」//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