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月, 2015 起發佈的文章

放鬆了,建立自信心後,可以說話了嗎?

圖片
面對焦慮,是孩子說話前的必要前設。 未讓孩子知道你明白和 【 接納孩子焦慮 】 前便請他說話,只會徒勞無功。 不是他達不到目標! 而是那個目標是他此刻希望做到的,還是社會 、老師、家長希望他做到呢? 孩子不是達不到目標,只是那個【目標太高、太遠、太大】。 若果把目標定為 " 要說話 " ,那無論孩子和家長也會有萬分挫敗和失望。 1. 溝通有很多的方式,先不要把目標定於能否說話,而是他可以 【 用自己接受到的溝通方式來融入社交場合 】 啊。 一開始可容讓孩子用非言語的方式 (如:用手指,用手畫,用眼神,用點頭),然後 在父母/朋友耳邊耳語,讓父母朋友做他中間人傳話,接著嘗試用手偶/面具掩面,扮公仔/動物的聲音,又或是以錄音遊戲 / 拍攝影片講故事,再嘗試和一兩位朋友玩一些只需說少量話的卡 game 。一步步來,在玩中,既在減低孩子焦慮,又同時鼓勵他自然地發聲。 2. 可 【 按孩子情況定出 1-10 的說話聲量 】 。 孩子不能用正常聲量和語氣說話時, 【 不是 all or nth 】 ,還可以有不同選擇。 定出 1-10 度說話聲量和方式後,便在社交場合時從旁指導孩子嘗試,不行時便降低 1 度,讓孩子有 【 能達到目標的成功感 】和【與人互動的滿足感】 。 舉個例子: 1= 只做口型, 2= 用嗯 / 啊 / 係 / 無單字輕聲回音, 3= 用兩字輕聲回應, 4= 超細聲低下頭回應, 5= 超細聲抬頭不望眼睛回應, 6= 超細聲望對方眼睛回應, 7= 細聲回應, 8= 用正常聲音回應, 9= 大聲一點回應, 10= 自信地回應。 然後,請孩子用 3 度聲音說話,不行便試 2 度。 當孩子在你沒預計的情況下說出第一句話時,你會感動激動得想哭。 (筆者也會感動激動得眼濕濕。 ^___________^ ) 但千萬不要當眾表揚孩子/有太激動的表現。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再此退縮起來。

被帶來遊戲室的小可愛,就像家庭面貌的一面鏡子

圖片
最後一次見 K3 小可愛,離開時她送上緊緊的 big hug 和親手畫的圖畫,很窩心呢! 但最感動的不只是孩子的轉變,而是從母親口中得知整個家庭的緊張氣氛緩和了, 家人關係拉近,各個家庭成員 ( 公公婆婆爸爸媽媽 ) 也意識到自己如何有意無意地鞏固了孩子的偏差行為。 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被帶來輔導室, 其他家庭成員便要有面對轉變的心理準備。 被帶來的家庭成員,只是一面鏡子,反映著整個家庭的互動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