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接受輔導的心理關口

圖片
幼兒問:「其他小朋友會入呢間遊戲房嗎?」 青少年問:「你平時每日都見好多人?」 「你會唔會覺得佢地好愚,因為你每日見唔同人,佢地都同你講差唔多既問題?」 家長問:「我黎呢度,會阻住你既時間嗎?」 會和不會,多還是少,是抑或不是, 都不能滿足他們, 這也不是我想給予的回應。 他們不會不知 房間每天也有人進進出出, 我每天會和不同的人傾談。 重點是,無論有多少人在進進出出, 同一個處境聽了多少篇, 你們都是獨特又重要的生命! 即使是同一處境,卻因著你們的獨一無二, 而演化出不同的動人故事。 還有不少人覺得,見輔導員/社工傾偈,做心理輔導,遊戲治療便是「有問題」/「不正常」。 其實每個人在人生中總會遇上 困難時刻, 只是來的人,拿出勇氣和盼望,在千百種出路中選了這個方法, 給自己一個轉變的機會和 讓生命過得更好而已 。

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總是焦慮懼怕,有什麽方法可以幫助他呢?

圖片
以下方法可助孩子 【 意識到自己身體緊張時的反應 】 。 1.      與孩子玩榨果汁遊戲 用力搾生果時可請孩子感受身體繃緊的肌肉,告訴孩子這便是緊張的狀態,然後放鬆雙手和全身,請孩子感受身體放鬆的狀態。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意識到身體緊張時反應。 2. 運用 1-10 scaling. 請孩子在不同環境,面對不同人時,以 1-10 表示緊張狀態。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和父母分析引起孩子焦慮的人事物呢! 意識到的下一步便是 【 助孩子學習放鬆的方法 】 1. 和孩子一同練習深呼吸吧! 可是,吸氣 … 呼氣 … 吸氣 … 呼氣 … 會悶死孩子吧。 可以先和孩子玩吹汽球遊戲,用汽球脹大縮小代表孩子的肚皮。 然後父母把汽球吹脹和把汽球放氣,讓孩子跟著汽球大小來一吸一呼  : ) 2. 培養多元興趣,讓樂器 、 玩具 、顏色、 舞步成為他的代言人。 要他一開始便用嘴巴說話,他難了吧! 讓他打打鼓,吹 kazoo ,畫畫(塗鴉式),跳躍奔跑(公園是不錯的選擇),玩玩具(讓他主導玩遊戲的方式和決定選什麽玩具)。敲打樂器的節奏和聲量便是他表達自己的方式。顏色的深淺,線條的曲直便是他的心情。跳躍奔跑便是他發洩內心壓力的渠道。玩具就是他的嘴巴。

Don't just like my photo,say your thought

圖片
很榮幸能參與偶像蔣雅文的攝影分享會-" Don't just like my photo,say your thought"活動 。 眼球碌過張相,就可以按一下like~ 但有多少有意思、有營養既影像/訊息【停留在腦中】, 又有多少人會【用心去感受相中既情感】呢? 在like之上~~如果可以將你對相的看法和感受說出來 ~ 兩者的【心才能接軌】~彼此才能有互動交流~ 攝影對我來說 【是一個紀錄,一份回憶。時間不能停留,但攝影把感覺把 當下把時間凝住。 把一個個時間點相連起來,便成為一個個動人故事。】 鼓勵你們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啊! = ]

家長,放下焦慮吧!

圖片
家長愛問: 「 怎麽辦,下一步怎樣好? 」 。 因為我們都慣了要安排,要有規劃,未知的未來讓我們更焦慮。 【 叫家長靜下來,慢下來,卻會讓家長更坐立不安。 】 可是 【 親子情感會互相傳染 】 ,當家長無法平靜自己時,孩子更無助呢。 單單叫家長放下焦慮 、 擔憂和悲傷,實在是太無情了。 當我們要面對一些自己認為自己無力克服的情況/看不見有希望/情況不如自己期望時,便會有這些 【 正常反應 】 。 難道一聲放下,家長便能放下嗎? 就如同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一樣,難道跟他說一聲: 「 有什麽可怕呢?不用怕吧! 」他便會放下焦慮嗎? 他只會因為覺得周遭人未能接納和理解他的焦慮,而變得更焦慮。 因別人期望他如【正常孩子】般說話,而增加了壓力,讓聲音卡在喉嚨,無法出來。 不是要否定自己的情緒,而是先意識一下原來有時我們會 【落入 自責和藥石亂投的焦慮狀態 】 。 越急越慢,越做越亂。 先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抒發自己的焦慮吧。 知道有時和別人分享後,別人的不理解會讓家長更不想分享。 1. 有時連身邊另一半都看似不理解,不著緊孩子的情況,讓你更困擾,憂慮,憤怒。其實 【 夫妻二人也起著平衡的作用 】 ,若果雙方同時在焦慮狀態,孩子便會在一個充滿焦慮氣氛的家庭中成長了。 2. 「 孩子的將來是黑色的,沒有希望 」、「孩子未來會演變為精神病人呢」、「孩子被人欺凌嘔打,也不出聲啊」都是家長常有卻不真實的想法。 若果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多 【 讓自己越想越怕的想法,也是焦慮的源頭啊 】 。 3. 現在有一個 【 家長小組(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幼兒階段) 】 。小組中,大家有類近的經歷,又有不同的經驗,可以互相分享和扶持。有需要,可找我加入呢。

all or nothing

圖片
all or nothing... 中間有 something * 幼兒的世界很簡單,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你說他曳,他便以為自己無時無刻都是曳寶寶, 不會認知到自己可以有時是曳寶寶,有時是乖寶寶。 由於認知發展未成熟,他看事物角度很單一,看不見事物可以有另一面。 人大了,會否仍然保存著 all or nothing 的思考模式呢。 過於僵化的固有想法,失去了看事物的彈性,也是煩惱的根源。 all or nothing 中間仍然存在著很多可能性和選擇。 沒有選擇,是因為自己局限了自己的選擇吧。 all or nothing.. 中間可以是 anything *

十月份被定為selective mutism awareness month

圖片
可見選擇性緘默症開始受重視了 能夠幫助孩子的資源和研究也會增多。 繼星宇後,在這一年裏,我接觸了七個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家庭。 坦白說,世上並沒有一個百分百完美的做法,也沒有一個肯定 " 對 " 的答案, 我不能夠說:遊戲治療或者悄悄融入技巧便是治療的皇牌。 我不能夠說:孩子不說話時,你便說那句話讓他說話吧! 對不起,讓你們都失望了。 因為若果我給出這樣的空頭支票,是不負責任,也會真正的令你們失望。 其實沒有百分百保證的方法。更沒有快餐式的什麽十節輔導來解決問題。 因為每個小可愛,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 只有不願放棄嘗試的心,堅持抱有希望,一小步一小步地助孩子走出秘密花園。 按著孩子步伐和方向去走。沒有一個特定方法,只有 " 適合 " 與否。 唯一能保證讓孩子繼續向前走的力量便是來自一個【充滿愛,溝通和溫暖的家】。 【因為無論在表面上如何壓抑著,一個緊張焦慮,滿有壓力張力衝突的家庭,敏感的小可愛都會感受到,更會因此而增加了小可愛的焦慮情緒,令緘默情況加劇】。 好消息是,一年過去, 由不知在那兒可找到有需要的家長,到自自然然地聚集到家長, 讓他們可以相遇相識,互相支持和交流資源了! 什至有機會讓一群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小可愛定期聚聚玩玩。 把輔導經驗整理成一份簡短版的筆記,可以給予家長和學校了解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特質和相處方法。 若有需要找家長做同路人,或需要一份筆記,可以 inbox 我呢。謝謝你!

小步。追夢歷程

圖片
【天父把夢想放進我心中---對人心靈需要的承擔】 參加了2008年脫穎而出計劃後, 我帶走了一個夢想:「當心理輔導員, 並且要在生活、工作和社區中把愛和正面訊息傳開去。」 【上帝聽禱告---大學三年級的機遇】 當時我就讀科技大學,是一位工商管理系的三年級生。怎樣 可以由商科轉到當心理輔導員呢?我也不知道。可是,當我 祈禱,天父便一步步帶領。那一年, 大學開了一個新計劃-朋輩輔導員,我想也不用想,便去面試參與。在大學 三年級時,我接觸到基本的朋輩輔導概念和技巧,並在校內 推廣精神和心靈健康。同時,在一個特別的場合中,我認識 了一位對我生命影響很大的社工,在大學三年級整年的時間,也做著他的助手, 無論他到那兒進行心理提升的培訓工作,只要我有時間便會同去,增加了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從中看見 很多人生命的改變,並深深觸動我心。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從商中體會人心靈上的需要】 畢業後,我投身了商界。在一間顧問及培訓機構當助理 顧問。隨著顧問到不同商業機構、政府部門和社福機構,為管理層和員工提供顧問及培訓服務,包括如何在投訴 文化氾濫的香港都市而且壓力爆煲的工作環境中,仍然可管 理好自己情緒,為自己減壓,用正面態度和 用心為顧客提 供優質服務。在這份工作中,我發現自己每次聆聽到員工的 心聲和他們在工作中面對的壓力,我內心便有一份感動很想 去為他們做一點事,亦讓我在從商中體會到人心靈上的需要 。 【由商界轉住教育及輔導工作---初嘗當心理輔導員】 天父的安排實在很奇妙!雖然我沒有教育方面的學歷背景, 卻讓我在生命裏遇上一個又一個生命教育工作者,讓我開展了幼兒,兒童、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工作。起初,我也擔心過自己能否勝任,但既然 天父在開路,我便帶著戰競的心盡自己能力做到最好。同 時,我亦在工餘時間重返校園,進修輔導學碩士課程,在實習和工作中初嘗當心理輔導員。及後,又再在工餘時間修讀社會工作碩士課程 (哈哈,一邊全職工作,一邊part time讀書加實習加寫作的日子都會有辛苦的時候,但也很值得!) 【傳播愛和正面訊息有很多種方法---出版著作】 我相信能夠達到目標的方法無限多,所以除了當心理輔導員 外,我亦希望用文字觸動心靈。奇妙的事情又發生了!當 我把這個想法在blog 中說出後,便發現身邊有位八十後年 青人和我有同樣的夢想。結果,我們便用了年半時間,籌集 了二百位朋友的贊助

苦甜*交織

圖片
咖啡香濃復郁,也帶有苦澀餘韻。 甜中 * 帶苦 ... 苦時,總忘了甜的美好。 多甜,都被苦澀覆蓋淹沒了。 或許,苦的餘韻縈迴不去,揮之不去。 遺失掉的初心在哪,把它尋回來吧。它不是沒有了,只是一時間不見了。 總有堅持下去的理由。 總有動人故事值得你堅持下去。 愛過,便有痕跡存留過。 用心過,無悔過,便足夠了。 豈可否定過去種種努力,堅持,意義,恩典和愛呢。 「想愛,就不能害怕會有傷痕。 想到達明天,現在就要起行,才能走往未來的旅程。」

自責和內疚於不能把更好的給予孩子

圖片
比較是人的天性吧。怎麽別人有,我沒有。怎麽別人比我擁有的多和好,我卻總是被比下去。孩子會比較。家長也會比較。 基層家庭的家長有時會覺得自己家境不好,然後自責和內疚於不能把更好的給予孩子,成為自己很大的包袱。 家長以影像發聲,表達出環境的限制,為孩子帶來了什麽。看看會否有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 「這個車胎洩氣了。看似沒有用,但其實可以循環再用,又或是動動創意,改造成遊樂設施或是其他有用的物件。環境的限制,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總有適合和可以發揮自己的地方。」

青少年激心的行為背後,卻是成長的象徵

圖片
近來,常用親密關係探索卡來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諒解,開放聆聽彼此對關係和對方的期望。     學業常常成為親子的戰場,但原來回歸基本,家長對孩子的最大期望其實是身體健康和有正面的人生觀。 當孩子越來越大時,越來越想追求個人的空間,有商有量的溝通和父母的信任。 青少年的渴求常給予父母「有無有翼識飛啦」、「當屋企係酒店」、「唔尊重父母,無大無細」的感受。 但想深一點, 當孩子表達和自己不同意見,想用自己方法解決問題,想自己安排自己時間時,他就是在成長了。在一步步地建立著自我的形象和自信心,發展自己解決問題和安排生活的能力,學習和人在分歧中找出共識。 縱然家長會覺得孩子做得不夠好,不夠快,不夠整齊,這正因為他們在 " 發展 " 的階段。 激心的行為,卻是成長的象徵,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導呢。

相依為命 . 孩子對單親媽媽的心聲

圖片
相中為孩子的期望。 孩子不是期望媽媽 ... 給予他自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尊重他交朋友的選擇和想媽媽放下責備他,讓他可放鬆自在,孩子的期望是指向他的單親媽媽 ... 「我想媽媽活得輕鬆自在,我會努力讀書,最後結果係讀得好定讀得差都係我自己既責任,唔想媽媽擔心埋我果份。同埋想媽媽認識多 D 朋友,有自己既社交生活,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 親子情感就是這樣互相感染著。當媽媽很著緊孩子時,媽媽以為自己沒有表露到焦慮和壓力,孩子卻因感受到媽媽的期望和焦慮而感到很大壓力。 單親媽媽習慣了生活圍繞著孩子轉,但孩子心裏卻擔心著媽媽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快樂,希望媽媽找回自己。 這是不少來自親單家庭的孩子的心聲。 媽媽們,你的生活快樂嗎? 你的快樂,也是孩子的快樂。

運用顏色、線條來探索和表達內心感受

圖片
不只表達自己,有時什至連去了解和整理自己內心複雜的情感也不容易。 色彩和線條是走進內心世界的其中一道門。 一邊聽著音樂,爸爸一邊由畫紙右下角開始畫波波,由右下角畫到左上角,越畫越大,原來那些波波代表孩子越來越大聲的控訴。那位爸爸在家長小組中體會到 ... 【當父母聽不到孩子聲音時,孩子便會越說越大聲, 什至升級做出越來越激烈的行為,希望父母回應他們。】那怕是換來父母指責、懲罰,也好比沒有反應的反應。可惜父母很多時被孩子那巨大的聲量和蠻不講理的行為掩蓋了眼睛,以致看不見孩子內心的渴望。孩子不一定要求父母滿足他的需要,現實也未必容許,但他希望父母聽見他心聲,理解和回應他的感受。 不只孩子對父母,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還有其他人和人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Dixit妙語說書人的另類用法

圖片
孩子們見到色彩繽紛的dixit牌都好雀躍開心呢! 「我想 ... 勇敢地作出新嘗試,就好似呢隻老鼠雖然驚,但都願意跳出去一樣。」 「我想 ... 跳出火圈。在學校的生活好似 o 係火圈一樣悲慘同恐怖。」 「我希望 ... 呢個小組會有個燈神,實現我地既願望。」 Dixit 除了當 boardgame 玩, 它充滿隱喻性同投射作用的特性有助探索說故事者的內心世界。 把問題外化後,也可在當中找到出路和力量。

「小熊,大熊是不會和你一起睡,大熊不愛你!」

圖片
當媽媽和小女兒在床上,一人拿著一隻公仔說故事時, 大女兒突然放下手上的作業,衝上前搶走兩隻玩偶, 大女兒緊緊抱著大熊不放,然後在妹妹面前狠狠地把小熊摔到地上: 「小熊,大熊是不會和你一起睡,大熊不愛你!」 一般父母看見大女兒的行為, 便會要求大女兒把玩偶還給妹妹,做大的要讓細。 但請停一停,想一想,大女兒口中那個故事的主角是誰? 大熊代表她的媽媽,小熊代表她的妹妹:「妹妹,媽媽是不會和你一起睡,媽媽不愛你!」 她無法在現實中直接說出她討厭妹妹,怕妹妹搶走媽媽的愛, 所以她便把自我渴望投射到玩偶上。 若果我們不只用眼看她的行為,用耳聽她的說話, 而是用心感受她行為和說話背後的訊息, 便會明白大女兒其實在說:媽媽,我害怕失去你!媽媽,我愛你! 當無法用心體會大女兒的心情, 大女兒便一次又一次地用不同的 “ 壞行為 ” 來希望換取媽媽的愛, 可是,她的 ” 壞行為 ” 只換來媽媽的責罵, 大女兒便越再升級,用更 ” 壞 ” 的行為來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她內心呼叫著:「即使,被懲罰,總好過被忽視好,總好過我感受不到你的關注 … 」 千萬別輕看和用負面角度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有的會傷害妹妹,有的會傷害自己,有的會開始偷竊 ……